当前位置 :主页 > 基金课题 > 科研心得 >
科研新常态——无基金就出局


不管是从事自然科学研究还是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国科研人员一年一度的基金申请战斗,在中国春节来临之际打响了。凭借个人关系也罢,追求文本表达也好,不管是强调新颖性,还是热衷可行性,拿到基金才是王道,获得资助的人就是成功人士。对科研工作者来说,“publish or perish”的重要性已经让位于“funding or losing”(无基金就出局)。

 

发表的重要性早已被讨论了,“publish or perish”已扎根于每个科研工作者心中。如果你较长一段时间没有像样的论文,你就是失败者。这样的情形,其实在科研没有成为一种职业的时候,就是如此。

 

因为所有的研究结果都必须要文字来表达,这种文字可以是同行之间交流的书信,也可是期刊论文,还可以是专著报告。只不过,早先的时候多数科学家属于慢性子,在发表时间上不像现在这样迫切。

 

更为重要的是,20 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前,业余科学家和职业科学家都能做研究,有钱没钱,有单位没单位,在学校还是在家里,自制设备还是购买设备,都能做出科学发现,比如提出行星运动日心说的哥白尼、发明微积分的牛顿、发现天王星的赫歇尔、发现遗传定律的孟德尔,你很难区分他们到底是业余科学家还是职业科学家。

 

甚至连爱因斯坦也是如此,1909 年之前他在白天专利局工作,晚上写论文,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光量子学说等,1909 年到了大学继续研究,1915 年提出了广义相对论。

 

时代已经变了。科学家职业化的进程使得业余科学家的作用逐渐弱化,到现在业余科学家基本上已退出科研舞台。美国自然科学基金的出台,最早引入了科学研究的竞争机制,开始把科学家带到一个只有申请到足够的项目资助后才能开始研究的新境地。科学家需要在一个机构里待着,需要从外界得到经费的支持。

 

学科和领域不同,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不同,需要的经费也不同。有的国家如美国资助渠道多一些,有的国家如中国资助渠道比较少。资助来源可以是政府、企业,也可以是非营利组织如基金会。科研其实跟工程项目没有两样,一面是有钱的项目发包方,一面是投标工程的项目人。

 

争取经费成为科学家能否在机构里、能否在同行里存活下去的最大动力。大部分投标人都是陪标者,有的基金资助率不到 10%,可见其竞争的惨烈程度。

 

一个科学家获得资助的本领成为他的科研能力的最大体现。“funding or losing (无基金就出局)”成为当代科研工作的真实写照。如果说博士研究是一个科研工作者的职业起点的话,那个有丰富项目经费的导师就是他的第一个研究资助人。对博士生而言,跟对有想法的导师让位于跟对有钱的导师。

 

即使在最需要稳定支持的基础研究领域,竞争经费也成为科学家的必修功课。板凳要坐十年冷已成为科学界的珍稀现象,华人数学家张益唐是科学研究者中极其个别的、难以复制的逆袭榜样。

 

只要研究项目有了基金资助,发表不再是难题。没有资助,无法开始研究,更别说论文的发表了。现在,做科研的循环链条是:基金申请 - 获得资助 - 开始研究 - 发表论文 - 再基金申请 - 再获得资助 - 再发表论文,其中获得资助最为关键,发表论文水到渠成。


总之,在这里特别推荐新的词组“funding or losing(无基金就出局)”,可能更适合描述当前科研工作的现状。


推荐阅读: 颜宁:做科研是很享受的事情

上一篇:阅读文献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功
下一篇:我们怎样通过读文献寻找科研思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