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基金课题 > 科研心得 >
酶切,切还是不切?切过了头咋办?

       酶切,作为一种常用的分子克隆的手段,应用得当,无往不利;应用不当,也是十分棘手。真是让人又爱又恨,酶切最常遇到的问题不是切不动就是切过了头,那么该如何解决?中洪君带大家来瞧瞧!


酶切不动


➤ 切不动可能的原因:


1. 酶不匹配

       解决的方法:如果是双酶切A和B,预实验中必须做A和B各自的单酶切和A+B的双酶切,好确认这几种酶都好用,质粒上的切点都好用。


2. 体系的问题

       解决的方法:酶切尽量用大体系,如50ul、100ul等。大体系能稀释内切酶包装中的甘油,对反应有利。


3. 酶的量太少

       解决的方法:当设计一个酶切时,限制性内切酶的用量是与DNA分子的大小和量密切相关的。根据每种酶的单位定义,精确计算出所需的限制性内切酶的量。不要简单的套用酶说明书中的“通用酶切方案“,那个通用酶切方案是很多酶切切不动的原因。


4. 酶失活

       如果限制性内切酶因为保管不当,导致酶失活或部分失活,那么依据3D计算出来的酶量就不能保证完全酶切。解决的方法:保管好你的酶。如果过期了,就不要用了。


5.DNA的问题

       如果制备的质粒DNA的质量不好(如细菌培养时间过长,质粒制备时裂解不充分或裂解时间过长等),那么对这种质粒DNA进行酶切时,即使酶活性正常,酶量足够,也不能实现完全酶切,因为其中很多质粒DNA已经变性,不能被切开。


       解决的方法:保证质粒DNA的质量。这里可以参考毛博的上一篇文章《质粒啊质粒,你到底要闹哪样?》


下面,给大家看一个简单的实例:

       如果要用AcsAB + pSB1C3对质粒DNA进行双酶切,以便进行某基因的克隆。

       那么,应该同时设计并进行三种酶切反应:

       A: AcsAB + pSB1C3双酶切

       B: AcsAB单酶切

       C: pSB1C3单酶切


       在酶切时,A,B,C三种酶切反应都用相同的buffer系统,相同的DNA量(建议至少0.5ug), 所需的酶量用3D进行计算。在合适的温度(37°C)酶切1~2个小时, 然后进行电泳分析。电泳分析时,添加两种对照:未酶切的质粒DNA和分子量标准(Marker)。


       根据电泳的结果,就可以知道酶切是否完全:


       如果一切正常,完全酶切后电泳的条带分布如下:


       单酶切(B和C)应该只有一条线性化的DNA条带,其大小与质粒的理论长度一致;

       未进行酶切的质粒DNA应该主要是一条超螺旋条带,其电泳位置应该在单酶切 产生的线性DNA分子的前面。(有的质粒会在超螺旋条带的后面出现线性化条带和环状DNA条带);

       双酶切的条带应该只有一条带,而且大小与单切的位置一样(注意:只有当两个酶切位点间没有大片段插入时,才如此。事实上,大部分质粒的多克隆位点都是如此)。




如果出现以下的情况,就表明有问题:


       ➤ 单酶切后(B和/或C),与未酶切的DNA样品(D)的电泳位置一样(即依然为超螺旋)

       ➤ 出现线性化质粒及超螺旋质粒两条带。


       这意味着:AcsAB和/或pSB1C3未能完全切开,原因可能是酶部分失活,或者质粒的质量有问题。 此时,即使双酶切只出现一条线性化DNA条带,也可能在线性化质粒中存在大量的单酶切的载体。


       用此种载体进行克隆,则在连接时会出现大量的单酶切载体的自连(载体自连的效率较双片段连接高10倍以上),导致大量的自连克隆,很难挑选到有插入的克隆(克隆失败)。如果出现此种现象,建议不要盲目地做下去。应该先停一停,首先逐一查找可能的原因。只有当上述两种可能的问题都解决了,才能保证完全酶切,进而获得正确的克隆。


酶切切过头


       酶切切过头的问题,主要是两个原因导致的,解决办法也是有的——


一、酶切时间过长

       酶切时间过长的确有时候会对目的条带有影响,因为你用的酶可能会有星号活性。那么什么叫星号活性呢?通俗一点讲,就是酶不去切它该切的地方,瞎切一气......酶切时间过长,会导致最后乱切。毛博个人建议:双酶切不要超过5小时。其实一般3-4小时足够了。你应该有提供给你酶的生物试剂公司的相应的说明书的吧?上面都有写明酶的活性和作用时间。现在的酶都很不错的,10到15分钟就可以都切完。我一般只水浴一个小时,不会再长了。


       如果时间太长,就会造成下图所示的情况。注意第四泳道红框标注的地方。居然切出了5根条带。这显然是时间过长了。


二、酶量过多

       和过长的反应时间会造成非特异性的酶切(星号活性)一样,酶加多了也会产生星号活性。一般来说,所加酶的体积不能超过酶切总体积的1/10,否则甘油浓度会超过5%,会产生星号活力。在使用高酶量的时候需要注意甘油的最终浓度不要超过5%,也就是说10ul的体系,酶的用量不要超过1ul。


       以TAKARA的酶为例,其对1单位酶的定义如下:在50 μl 反应液中,30℃温度下反应1小时,将1 μg 的λDNA完全分解的酶量定义为1个活性单位(U)。 而该酶浓度约为15 U/μl。在除外酶降解的因素外,理论上,该酶可分解15μg的DNA。而一般从1-4ml菌液提出的 DNA约为3μg,而PCR纯化后的产物(50体系)约为3μg,所以即便全部加进去,只要纯化的质量非常好,酶切也完全切得动。注意,不要加多了呀。


       但是公司给推荐的一般都是20ul体系加1ul。可是有的时候为了省酶,在20ul只加0.5ul酶,切的效果也很好。

       其实,除了考虑酶浓度(每ul多少个单位)以外,还应该考虑这种酶在λ DNA上的酶切位点数目。比如用Hinc Ⅱ和XbaI双切pUC118,这两个酶在pUC118上都只有一个酶切位点,而在λDNA上的酶切位点分别是35个和1个。根据酶活性的定义,相同单位的Hinc Ⅱ和XbaI对pUC118的酶切效率是35比1,所以在双酶切体系中,所用的Hinc Ⅱ显然应该要少很多。 毛博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大家再考虑酶浓度的时候,应该多想一层。


       综上所述,酶切切过头了的原因,其实并没有酶切切不动那么复杂。不外乎时间过长和酶量太大。小伙伴们只要注意一些,一般都没有问题。


双酶切设计软件推荐


       最后给大家推荐一个很实用的工具:双酶切设计软件Double Digestion Designer——

 


       网上有一个在线的分子生物学工具,可以很方便的决心双酶切设计,可以精确的给出酶切时需要的酶量,而且能够推荐最合适的buffer。实用很方便,常用的几个限制性内切酶供应商的酶都能计算(包括NEB,Takara,MBI)。而且该软件还有限制性内切酶的搜索功能,可以利用酶的名字,识别序列,粘性末端序列等进行搜索,而且还可以搜索酶的完全同切酶(isoschizomer)和不完全同切酶(Neoschizomer)。即使是分子生物学高手,也可以用该软件辅助进行载体的设计和改造工作。


       该软件界面和简单,使用方便。现在可以免费使用,用户名和密码都是test,大家可以收藏备用。以下是该工具的连接:

http://www.bioinfomatics.cn/enzyme/login.php    


上一篇:多肽转染是个坎,让我教你怎么跨过去!
下一篇:划重点!质粒转化不用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