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基金课题 > 科研心得 >
未雨绸缪,如何打好2019年国自然基金申请第一枪?

       2018年的国自然基金已成定局,想申请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朋友们是不是要开始着手准备了呢?


       国自然基金的成功申请是每位医生和科研人员事业上的里程碑,每一年只有一次机会,古语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我们现在提前为2019年的国自然基金申请做足准备,到申请的时候当然就能够稳操胜券,否则就可能会再一次与国自然基金失之交臂。


       于是,中洪君(微信zhbybio)特意为大家整理了国自然基金申请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全程为您的科研之旅保驾护航。


参考来源:医萃园

1.申请前信息准备

       很多信息不是要到来年的申请指南下来的时候才知道的。由于原则性的问题不会改变,所以,90%的信息都是可以通过既往几年的基金申请指南就可以了解到的。申请者在准备之前,要重点关注《项目指南》中的“申请须知”和“限项规定”。


       其次,要认真阅读并准确解读《项目指南》中与申请内容有关的学部和科学处的论述部分,尤其是学科的资助范围,最好对前几年《项目指南》的相关部分都有所了解,以便比较全面地了解申请者所在学科的资助范围、资助特点等信息。


       第三,应仔细阅读并准确理解《基金条例》、《基金管理办法》、《基金经费管理办法》中的相关内容,重点了解包括各类基金的申请条件、限项要求、推荐要求、经费预算要求等,尤其是管理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以及劳务费的比例和使用范围,切实做到心中有数。


       说明:为方便查阅,后台回复【项目指南】即可在线查阅参考2018的)


2.确定申请基金类型

       一般集中接收申请的项目类型包括: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部分重大项目、部分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部分联合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自由申请)、数学天元基金项目、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和外国青年学者研究基金项目等。


       注意:申请项目的一些硬性条件、限项要求、经费预算要求等。


3.提前选题

       由于基金申请的选题,往往注重创新性,很多人在选题时常感到没有什么好的新奇的想法,选好题是基金申请的关键,选题就像站在起跑线上准备开跑的孩子,你愿意让它输在起跑线上吗?选题对了,基金申请就成功了一半。


       首先,选题应该体现新颖性,可原始创新、自主创新、亦或二次创新,平时我们要注意国际前沿热点,从最新的国际动态中挖掘具有价值的研究课题,而不是一直重复老问题和老方法;


       其次,选自己的「擅长」进行申报、申请建立在既往工作的基础之上、申请放在一个更有实际意义可执行的框架下面,而不是幻想或者遐想。


       最后,选题又不仅仅是提出科学问题,因为很多科学问题可能并不一定好研究,也就是说选题的时候需要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路线的可行性


       推荐文章:盘点2018国自然中标项目,这个研究热点(点击查阅)



4.充分阅读主要文献

       至少应通读100篇左右的相关的中外文献(其中精读3~5篇),在申请书中可引用30~50篇。阅读文献一定要有选择性,适当考虑文献的被引用情况,引用较少的,较老的文献,可以酌情删减。


5.走访专家(把握研究方向)

       至少访问3~10位校内外同行专家,听取他们对自己的项目定位的意见;若与自己的研究生导师仍保持联系,可征询导师的看法。


6.出席学术会议(了解周围动态、寻找灵感)

       至少出席2~3个相关的学术会议,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把握相关的热点问题。看看别人做什么,寻找灵感,可以有意外的收获啊!


7.组织队伍(找到主要伙伴)

       尽早建立名副其实的研究团队,就相关问题开始合作研究,并商议确定主要研究课题。现代的科学研究都是大兵团作战,基金申请也是一样,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8.做好预实验(准备工作基础)

       如果没有前期的预试验和工作基础,基本上评审专家会认为作者的标书是海市蜃楼,不太现实。所以,有没有做过预试验,预试验结果和标书中的方案设计是否承前启后都是评审专家很看重的问题。


       再者,预试验的结果对选题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如果预试验结果不好,课题的想法就会胎死腹中,就得重新选题。如果预试验结果和申请者的理论假设不符甚至相反,那么申请者就得重新更改理论假说,或者重新做预试验。因此,广大的基金申请朋友们要提前积累工作基础,做好预试验。(中洪博元实验咨询:400-626-1286)

上一篇:研究表明:女性更易在癌症中存活?
下一篇:“打鼾”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系,你知多少?
分享到: